《中国测绘报》,我的娘家

2018-07-27 14:59:35

 

本文作者(左二)与测绘报社编辑合影

今天是周日,办公室里安静得恰到好处。

我在书写,自己对“娘家”——《中国测绘报》的感情。

两年前,我想向自己的60岁做个“献礼”,出版个人从1984年公开发表文章(作品)以来的自选集。我精心挑选了100篇入选文章(作品)。清点下来惊讶地发现,这其中竟有50篇左右,系发表在《中国测绘报》以及报社所属的《中国测绘》杂志上!这里还未计入我担任黑龙江记者站记者期间写的更多的消息、简讯等。

转眼,《中国测绘报》已经创办了满满25周年。我也是在这个可亲可敬的“娘家”的培养和激励下,成为至今仍在工作的公益事业践行者。一个从“北漂”到正式“北京人”。

我们的报纸正值好年华,我们自己也还不老。

对“娘家”的敬意和谢意我本来可以一直埋在心头,但是我想说说,非得说说。

回想1992年末,我们一群做测绘宣传工作的“男生女生”聚集北京,为报纸的创刊忙碌。当时心里窃喜,想着以后来北京的机会就多了些。

1992年12月7日,《中国测绘报》试刊号上,刊登了我的散文《觇》。之后,就有《为地图自豪》《岁寒三友》《这一道女性风景线》《追忆吴老》《读图时代的地图》《台商、网络和黄羊川的孩子们》《激情燃烧的岁月》《花样年华》等等。我连续数年获得过测绘好新闻奖,还当选过优秀记者,因此在1999年被黑龙江新闻出版局破格评定为“主任编辑(记者)”。从此就吃“这碗饭”,就有了人生的一种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我怎能不感谢报社呢?不把报社当做“娘家”呢?

这其中,我记得,报社的老社长丛远东、总编辑辛英,还有副社长徐永清、副总编王增宁等等,都给予了我很好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对我的宽容和包容。还有年轻靓丽的通联部主任李瑾和经营部主任刘波,她们热忱待人,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令我们每次到报社都有回家的感觉;还有《中国测绘》的编辑部主任刘子刚,一直和我有很多交流,在精神层面给予我启发,叫我多了点理性思辨;至今仍在报社担任总编的陈兰芹,一个优雅的很有亲和力的女性领导,在副刊部就一直精心为我们编辑和审改文章,我很尊重她。

正是因为“娘家”人无私的给予,因为“娘家”提供了这个难得的平台,才有了我后来的对测绘文化和文学的坚持和相对自信,才有我后来赴北京竞聘国土资源部唯一的科普期刊——《地球》杂志副主编的勇气和成功;才有了再后来我对国土资源文学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成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并担任副秘书长……

没有《中国测绘报》,我们很多的一线测绘工作者,都不可能成为后来的新闻和文学战线的一员。测绘事业的宣传、测绘精神的弘扬也不会有今天的好局面。何况,《中国测绘报》在每一个重大测绘事件、题材和新闻点都开拓创新,竭尽全力,以一个小众的纸媒,担当着测绘历史记录、书写和宣传的大业,同时引领着行业向新时代健康发展!我为我们的报纸骄傲。我为曾经是《中国测绘报》的记者欣慰。

(黄新燕   中国测绘报2018年7月24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