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神话——人类与化石的初遇

2024-05-30 08:35:03

        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人类文明在近两三百年对化石进行了大量分类学、进化生物学等方向的科学研究,生命演化之树日渐清晰。不过化石作为一种比较偏门的自然资源,大部分在修复前看起来是毫不起眼的。然而,在远古时期化石就已经吸引了人类的注意,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史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却燃料价值,化石还出现在了人类社会的器物上与神话传说中,记录着人类对于化石的敏锐观察。

        在科学研究史前,人类对于化石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探索过程。在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关系中,化石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纽带,将表现的美学价值与背后的神圣力量相结合,体现着人类的美学追求与自然崇拜。

 

美的追求

        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自人类出现,人类的审美体验也在不断演化,具体表现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器具变化上。早在石器时代,化石就已经被人们有意识地具象化用作美学装饰。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存放在剑桥大学博物馆中的一把手斧,于1911年在英国诺福克的西托福茨被发现。这把手斧长约13厘米,巧妙地在一面的几何中心剥制保存有一枚双壳类化石。科学家推测,25万年前打制这枚手斧的人类可能特意把化石的位置设计在正中间,无论是生命在石头上的展示,还是有意为之的手斧“装饰”,无一都体现了早期人类的美学追求。

 

化石的几何中心设计

        这枚手斧的发现揭示了人类对化石的早期认知,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在制作过程中,人类可能选择特殊的化石来赋予手斧以美感,将其变成一件更具审美意义的物品。这表明早期人类社会已经开始将化石与美学相联系,超越了单纯的实用需求,它不再仅是实用的器具,也是美的艺术作品。

        这一发现也突显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将化石融入日常生活中,并赋予其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这种早期的化石利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审美感知,同时也反映了其对美学价值的追求和尊重。

        另一个例子可以追溯到1886年,当时在一个距今约1.5万年的洞穴中发现了两个被钻孔的三叶虫化石。这些化石很可能是克罗马农人用作装饰品或护身符佩戴的物品。这表明化石在古代社会不仅仅是美学的象征,还可能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在1887年,博物学家在邓斯特布尔高地的一个青铜时代坟墓中发现了一对母子骨架,周围装饰着至少200个海胆化石。这进一步强调了化石在装饰和象征方面的重要性。

        更有趣的是,2020年,考古学家在保加利亚西北部的弗拉察市附近的奥霍登新石器时代遗址(约8000年~9000年)进行考古发掘,惊人地发现了保存良好的、形成于约4000万年前的海胆化石。这个发现表明古代人类对古生物化石的认知可能主要集中在宗教仪式和艺术品的使用上。这些化石可能被看作神秘的象征,用于崇拜或庇护,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学和宗教价值的深刻理解。这些例子共同揭示了化石在人类文化中的多重作用,既是美学的表达,又可能承载着宗教信仰的意义。

        在中国,一些光彩夺目的古生物化石被视为珍贵的工艺品,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18世纪。即便在当代社会,这一文化仍然存在。2015年,中国考古学者在南昌的西汉海昏侯墓中发现了一颗虫珀挂饰,属于海昏侯刘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琥珀的记载在中国古代也可以追溯很早。古代称琥珀为虎魄、兽魄、江珠、遗玉等。在古代观念中,琥珀被认为是老虎死后的精魄入地化为石,也有一种说法是它是“老虎的眼泪”。

        韦应物在《咏琥珀》中描绘了琥珀的神秘之处:“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他明确指出他所描述的是一个虫珀,并对琥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清代沈心房的《怪石录》中也有关于石制品的记载:“鱼石产莱阳县火山,色如败酱,有游鱼文,鳞鼠宛然,问有符藻影者,琢磨方正,以嵌屏风书几,堪亚大理点苍山石。”这表明在清代,人们将化石如鱼石等用于制作屏风等艺术品。

        直到现代,在山东等地仍然有手工艺者将三叶虫等化石制作为屏风等物品,延续了古代对古生物化石的重视和工艺制作的传统。这种文化现象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历史的独特审美观。

 

神话象征

        神话是古代文化传承的工具,通过故事、象征和神灵形象,传达价值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建立社会秩序,塑造人类认知和行为模式,提供心灵寄托和情感满足,促进社会凝聚与认同,推动文化创造与传承。早期人类因生产力低下,认识能力匮乏,人类产生了自然崇拜,将自然力加以神化,这是神话的产生背景。

        化石作为一种鲜见的自然资源,很少见于历史文献中。不过通过近代愈加丰富的考古证据与模糊隐晦的古生物片断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涌现出了一系列与古生物化石相关的神话形象,这些形象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其中,古希腊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就是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例子。

        据传说,独眼巨人是由大地之母盖亚和天父乌拉诺斯所生,居住在地中海的岛上。这些巨人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但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他们只有一只眼睛,形象狰狞可怖。后人认为,这些独眼巨人被认为是由乳齿象的头骨化石衍生而来。这种神话形象既反映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的敬畏,又体现了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城市建设过程的解释。

        古希腊并非唯一一个将化石与神话相结合的文化。古埃及人崇拜的阿蒙神,头上长着绵羊一样弯曲的角,也在后来传入古希腊,并演变成了潘神。潘神同样拥有弯曲的羊角,但在基督教统治欧洲的中世纪,潘神的形象逐渐演变为恶魔,成为邪恶的撒旦。然而,羊角这一标志性特征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古埃及人、古希腊人以及中世纪欧洲人,无论信仰何种神祇,都坚信这些神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他们发现了神留下的遗迹,即那标志性的卷曲的角。然而,实际上,这种卷曲的角更像是中生代菊石留下的残骸。

        即使在现代自然科学萌芽发展较早的英国,也流传着一些传说。如早期英国的惠特比有许多菊石化石,过去人们觉得它很像盘卷的蛇。因此产生了传说,原先惠特比群蛇为害。有一位叫希尔达的女圣徒借助神力,把蛇变成了石头。为佐证这一传说,人们还在指菊石上雕刻蛇头,作为证据。

        这种将化石与神话相连接的现象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奇异现象的解释与想象力的表达。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时代,人们倾向于通过神话来填补对世界运作的认知空白。尽管这些神话形象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变革,但它们留下的痕迹仍然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解古代人类思维方式的窗口。

        神话凝聚着原始先民的生命意识,对美的追求孕育于人类最初的意识中,美与神话相辅相成。化石作为一种少有人研究的要素,总结和梳理人类初遇化石的认知演变过程,有助于理解人类对于探索未知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最初被当作美学的瑰宝,到被赋予神秘象征的神话之物,再到现代科学的深入研究,化石承载了人类对自然的敬仰、对美的追求以及对未知的不懈探索。化石是地球的史诗,见证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化石与人类的相遇,为人类认识自然,回答“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答案。

 

作者简介

黄子恩

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高二18班

实验中学金鹏科技团地球与环境社团团长

实验中学古生物社团创始人、社长

实验中学2022-2023年度三好学生

《化石总动员》公众号创作者、主理人

发明专利:磁吸地质年代表教具并捐赠给母校

北京赫德双语学校荣誉讲师

中国古动物馆志愿讲解员

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连续两年(第十九、二十届)取得中国大陆地区选拔赛银奖

海亮杯2022-2023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 北京赛区二等奖

2022年北京科学传播科普讲解大赛表现优异奖

2023年地球科学科普作品大赛视频类二等奖

以联合第一作者身份在SCI国际核心期刊 《Taylor&Francis》发表新生代大熊猫种群齿形与食性关系演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