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0年前南京秦淮河流域森林转型及人类活动的新发现

2024-06-27 12:57:58

1万年以来随着地球最近一次冰期的结束气候的转暖湿润和长江三角洲的逐步形成,使得长江下游地区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依据现有考古发掘证据,该地区史前新石器人类历史只有7000余年的记录,与周边钱塘江、长江中游及淮河流域距今10000—8000年的众多史前文化形成鲜明反差。此外,研究区沉积环境受到开放性河流海洋作用频繁波动干扰,加之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连续且年代框架良好的河湖沉积序列获取充满挑战,导致区域性森林植被演替序列及其气候响应一直缺乏清晰的刻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生葛井莲在研究员舒军武、毛礼米的指导下,选择南京市区秦淮河下游紫金山山麓相对封闭的湖泊环境钻孔材料开展花粉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江下游地区8200年前地带性森林格局、气候转型及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信息,为破解这一关键时期的环境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成果近期在国际知名专业学术刊物古植物与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发表。

研究团队抓住地铁城建机会,精选位于南京明故宫古燕雀湖MGG3沉钻孔,结合碳-14测年数据,重点层位中花粉记录进行了深入解译。这份跨越距今10100至7230的花粉档案,为研究人员如现了长江下游植被环境人类活动的互动演变图景

研究结果发现,早全新世(距今10100至8270 年)时期,紫金山等丘陵一带发育了地带性落叶栎(橡子树)林,与现今北方落叶林南部相似,但气候较偏干凉。自距今8200年起(埋深16.9 m)森林中喜暖湿的标志性树种常绿栎属开始明显扩张,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转变,指示当时夏季风明显转强,标志着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启动;且海相刺甲藻时有出现,表明受到了海潮波及影响。

团队还发现,该时期森林植被受到干扰,草地植物类型集中出现,特别是与水稻相关的禾本科花粉类型(直径≥38微米)持续明显增加,暗示了人类经济活动初露迹象科研人员结合同时期南京六合水稻植硅体证据(Zuoet al., 2016),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人类活动向前推进了至少1200甚至更早),即至少在距今8200年前紫金山山麓就已有早期人类活动

研究推测,距今8200年起始的相对稳定的暖湿优越气候和丰富的丘陵森林资源,是吸引古代先民进驻秦淮河流域从事采集和稻作等生产活动的重要 “推手”。该研究也填补了长江下游早期新石器文化(距今10000 -8000年)的空白。

较于常规考古学浅表地层发掘本研究不仅突显了花粉分析在追踪深埋地层(≥10 m)中早期人类活动信号独特优势,更为考古学者在将来探索区域农业文明起源演进的潜在线索及环境背景提供关键信息。同时,也为预测我国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提供科学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江苏省区域文明探源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Jinglian Ge, Junwu Shu *, Limi Mao, Xiaoyu Han, Yu Cheng, 2024. Revealing early Neolithic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Lower Yangtze Valley, eastern China: Pollen insight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323,105060.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4.105060.

 

南京秦淮河—长江流域水系、古地形及钻孔位置示意图(引用)

 

南京明故宫古燕雀湖MGG3钻孔优势花粉类型百分比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