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龙:钉下第11枚“金钉子”

2018-09-29 16:10:23

  在我们的星球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无数的物种诞生了,同时,也有无数的物种湮灭。沧海桑田,岁月赋予了这些物种一种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奉献一生,只为寻找化石秘密;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孜孜不倦地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近日,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活动,将发掘这些在古生物化石发现、科研、修复、宣传、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做出不朽贡献的人物,揭开这些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8年6月21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长Stan Finney亲笔签字,批准了以中国贵州大学赵元龙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将中国贵州剑河的苗岭统及乌溜阶作为国际寒武系第三统及第五阶的报告。至此,全球第68颗,中国第11颗“金钉子”落户贵州剑河,中国成为全球拥有“金钉子”最多的国家。这枚“金钉子”也使赵元龙教授成为生物群及地质年代学研究均取得杰出成就的古生物学家。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俗称,是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界线的唯一标志,是“地球的年轮”,是地质学界的“奥林匹克金牌”。

  此时此刻,拿到“金牌”的81岁的优秀“选手”百感交集。

81岁的赵元龙依然活跃在野外

  赵元龙教授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及生物成矿研究所任所长,硕士生导师。50多年来他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3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先后出版《黔东南早中寒武纪凯里组三叶虫动物群》、《贵州——古生物王国》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00多篇。在科研工作繁忙艰巨的同时,还悉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不搞古生物,赵元龙就不是赵元龙了”,这是他的同事对他的评价。他在办公室旁一个角落安置了一张小床,在隔壁布置了一个收藏化石的展览室。大部分时间里他就在这里吃住,并供来人参观。野外考察初期,经费不足,他就住在农民家中。11月份,还要用裂隙中冰凉的泉水洗脸、洗脚甚至洗澡。

  有一个秋天的夜晚,赵元龙和同事住在农家,强大的龙卷风吹过,夹杂着暴雨风,房子漏雨,被子湿透了,干脆就烤火渡过难捱的一夜。雨季,赵元龙和民工们买塑料布来挡雨,雨停后又拿塑料布当坐垫。在炎热的夏季,剑河八郎地势低,温度远高于周边地区,湿热沉闷的环境中,他依然测剖面、敲化石,认真工作。

  赵元龙的付出使他成为发现化石的幸运儿,早在学生时代就有重要发现。1960年,就读南京大学四年级时,他就在江西崇义时代不明的龙山系变质岩中发现了笔石,使江西龙山系有了奥陶纪的名份。1982年,45岁的他和同事黄庄友、龚显英又在剑河县(原台江县)八郎村后的山脊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中发现了凯里生物群。持续的发现,促使他对化石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后将一生献给古生物学打下基础。经过多年的采集、考察、研究和探索,他又在乌溜剖面北0.6千米处的苗板坡剖面上发现化石丰度很高的凯里生物群新产地。大量见于澄江生物群及布尔吉斯生物群的重要化石不断被采到,生物群的动物化石达到120多属,仅次于澄江生物群(220多属)及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150多属),为全球同类型第3位。2011年,他的专著《凯里生物群》出版;2012年,凯里生物群发现30周年国际会议在贵州省举行。

  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岩石出露完整,厚214.2米,化石丰富,其中三叶虫多达50多个属(亚属),可以分为3个三叶虫带,中部的三叶虫带印度掘头虫带首先出现距凯里组底52.8米处。别看52.8米这个简单数字,赵元龙先后费了5年才找到这个位置。他及团队在凯里组乌溜-曾家崖剖面的中、下部每20厘米一层,逐层寻找印度掘头虫的第一次出现点,后又用了12年与不同的标准观念争论,最后才于2015年确定了印度掘头虫为寒武系第三统首现标准化石。他带领团队成员参加10多次国际会议交流研究成果,由于其成果所具备的高度科学性及多学科性,在国家古生物学领域得到一致肯定。

印度掘头虫带首先出现距凯里组底52.8米处

剑河县凯里组乌溜—曾家崖剖面

  1982年,赵元龙发现凯里生物群,1998年,发现牛蹄塘生物群,2010年,发现剑河生物群……他还潜心研究瓮安及杷榔生物群;并在研究苗岭统及乌溜阶的同时,又开始研究寒武系第四阶潜在的国际层型剖面,即可能的下一个“金钉子”。赵元龙马不停蹄、全力以赴,不断地发现、不断地研究,取得古生物学及地质年代学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赵元龙45岁后的37载生涯,全部献给了他热爱的地质古生物学。长达28年的苗岭统、乌溜阶的研究过程,黑发变白发,中年学者成长为老年专家。如今,81岁的赵元龙教授依然活跃在学术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为下一个“金钉子”而努力。

赵元龙教授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