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在黄土地上呵护化石

2018-11-14 16:47:18

  在我们的星球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无数的物种诞生了,同时,也有无数的物种湮灭。沧海桑田,岁月赋予了这些物种一种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奉献一生,只为寻找化石秘密;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孜孜不倦地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近日,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活动,将发掘这些在古生物化石发现、科研、修复、宣传、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做出不朽贡献的人物,揭开这些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3年,34岁的何文授命担任正式建成开馆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长。这位师范文科毕业的年轻共产党员,悟性好,觉悟高。15年来他辛勤工作,为和政古生物化石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工作中的何文馆长

  自幼,何文在父辈们的交谈中,得知家乡看似贫瘠的黄土地下,埋着着被大家夸赞能止血化瘀的“龙骨”。1998年,在旅游局工作的他开始参与和政古动物化石抢救性保护征集以及博物馆建馆之初的工作,从此他与“化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对化石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今天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以及纯粹的喜欢是分不开的。工作中,他虚心向前来帮助和指导业务的专家们请教,与同事们一起准确辨认、归类、编号、归档,使和政古动物化石征集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化石征集中,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岩洞查看,分辨化石埋藏带,无数次地走在泥泞山路上。有的同志看到他的认真劲,开玩笑说:“你那么认真干啥”?他总是淡淡一笑。在他心里这是挚爱的事业。

  20世纪50年代末,甘肃和政沉睡了千万年的古动物化石被当地农民在农田耕作、水利建设时陆续发现。至今,在和政地区100多个化石点发现和征集的化石标本超过3万件,是我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产出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这些出土的化石分别为距今3000万年至200万年的晚新生代四大动物群,分属3纲8目150个品种,占据六项世界之最。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一致的评语是“和政地区出土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珍藏价值和展览价值,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国内外哺乳动物化石经典产地,填补了我国古生物学界的空白。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反映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证据,它的潜在的尚待发掘的价值具有世界级的意义。”

何文(左一)检查库房藏品

  何文馆长在其位谋其政,始终时刻不忘保护化石的责任。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奔波于博物馆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之间,诚邀专家们到当地研究化石,并尽量提供理想的科研环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现已成为中科院和政科研基地。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这里进行研究,科研成果十分丰硕。15年来,在何文与同事的努力下,三座融保护、展示、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在和政县建成并向公众开放。他还策划和组织推动举办了7次国际研讨会,使得和政化石保护与科研成效更为显著。

  为了做到化石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效结合,他和馆内相关工作人员精心设计,参与了展览的每一个环节。每次展览,好评不断、反响强烈。尤其是和政四大古动物群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外展更是引得瞩目,先后走向了上海、厦门、台湾等地,被誉为“高原史书”。每次得到夸赞他总要说:我们和政古动物化石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要想把它保护得更好,就得大力宣传。

  何文还将科普教育与化石保护相结合,为娃娃们讲好化石故事。他一心想叫家乡孩子们从小爱家乡、爱化石,树立保护和政化石的社会责任感。何文带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讲解员走进校园,随着馆校合作科普活动的深入,博物馆相继成为广大青少年的研学基地,被命名为“甘肃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何文个人被聘为甘肃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个人等。

  回首化石保护工作,低调的何文如是说:冥冥之中的注定,土生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我与化石结下了解不开的情结,我将把化石保护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