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室:祖国正北方的远古生命守护者

2018-11-14 17:05:32

  在我们的星球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无数的物种诞生了,同时,也有无数的物种湮灭。沧海桑田,岁月赋予了这些物种一种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奉献一生,只为寻找化石秘密;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孜孜不倦地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近日,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活动,将发掘这些在古生物化石发现、科研、修复、宣传、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做出不朽贡献的人物,揭开这些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祖国正北方广袤的沙漠戈壁中,有一支远古生命的守护队伍,那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室的9人团队。他们长期承担全区地质遗迹及古生物化石调查评价;古生物化石发掘、修复、研究;重要地质遗迹及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任务,为自治区在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团队野外调查中途小憩

  近些年来,该团队陆续对阿拉善左旗、乌拉特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调查评价及抢救性发掘。

  2016年7月,正逢北方雨季,这群年轻人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做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调查,他们的车在野外陷入泥泞中。风雨过后,大家只能借着当地老乡的拖拉机才能与公路上等候的司机师傅汇合。

乘坐老乡拖拉机高高兴兴下山

  2016年9月,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恐龙化石产地调查,那里是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是大家公认G7高速公路500公里无人区的腹地。他们在当地牧民的帮助下通过人挖、手推的方式将车及科考物资运送达化石点。

  到了化石点后,大家发现出露地表的恐龙骨骼已严重风化。为保护化石,团队立即开展野外清理——用刷子、剔针等清理化石表面,在其表面清理干净后,用专业胶水进行加固,防止其进一步破碎。

  由于该地自然生态条件恶劣,野外考察时常会遇到沙尘暴。远远的看着漫天的黄沙压了过来,风卷着沙石打在脸上针扎似的痛。但是这群平均年龄38岁的地质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化石物资。大家合力将物资搬运到车上,紧张的忙碌后,坐定在车里,听着“噼里啪啦”风沙敲击着车铁皮和玻璃的声音,也是一种别样幸福。风沙过后大家整理行装,又踏上了追寻远古生命的路途。

 

对恐龙骨骼化石进行清理

  2017年5月,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他们发现了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判断,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室负责人秦玉英,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她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了对内蒙古自治区所有古生物化石产地的调查。共登记古生物化石539种,发现古生物化石点150处,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34处,其中6处申报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在管理方面,他们协助额济纳海关完成了对化石走私的严厉打击;多次组织内蒙古境内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定级推荐;组织专家对在内蒙古境内的古生物化石发掘项目、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建设进行审查等。

  由于团队的齐心协力,化石发掘成果比较丰硕。在该地发现了大量冠群无尾类化石,为无尾类的早期特征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也发现了两栖有尾类北方诺敏螈,是我国早白垩世有尾类最北的分布。龟鳖类化石的发现是该产地新的突破,将我国龟鳖类化石最北限分布提前了近600万年,即至少在早白垩世早期我国的龟鳖类已经能够向北分布至此。

  在辽阔的内蒙古大地上,在中国版图的正北方,发育着从太古宙到第四纪的几乎各个时代的地层。经过数代地质、古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在这里发现了类型丰富的——从微小的叠层石到巨型的恐龙以及猛犸象等留下了“印记”。这些远古生命的“印记”在破解生命起源及生物演化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室这个团队,心系家乡,情系化石,在这里认真守护着大自然馈赠的珍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