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1 13:31:17
汪啸风老师(左一)与德国专家在贵州野外
2018年8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汪啸风牵头,联合德国、丹麦、意大利、俄罗斯等5国专家一起,根据吉林长春小阳桥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上所获得的高精度综合研究成果,向国际地科联提出:以小阳桥剖面为标准,重新厘定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划分。已经年近80岁的汪啸风,仍旧初心不改,只为地球上多留下一道中国的标记。
汪啸风研究员从1957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算起,已从事地层古生物的学习和研究60余年。老一辈地质大师炽爱事业,永无止境的攀登精神一直引领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他曾兼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国际笔石工作者组委员,国际几丁虫分会和志留系分会通讯委员,国际冈瓦纳研究协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在国内外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专著20多部。2011年,他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998年,年近6旬的汪啸风,如年轻人一般活跃在国内外地层古生物第一线。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带领中青年学者潜心研究古生物学,牵头国家重点项目,其中《长江三峡珍贵地质遗迹保护》、《中国湖北黄花场剖面-全球中奥陶统暨大坪阶金钉子》、《关岭生物群及环境演化》等六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土资源部和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另有两项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获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汪啸风老师(左一)与丹麦牙形石专家在宜昌野外现场
人生能有几回搏
2004年,汪啸风即将退休之际,还带领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奥陶纪研究团队,联合丹麦、德国和美国有关同行,在对宜昌黄花场剖面30多年的研究积累和21世纪初的再研究基础上,向国际奥陶系地层分会提出“中国宜昌黄花场剖面——全球中奥陶统暨大坪阶的界线层性剖面”(金钉子)的建议,并于 2005年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机关刊物《Episodes》上全文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关剖面对比且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上,2007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以压倒多数表决,通过了我国宜昌黄花场剖面为全球中奥陶统暨大坪阶金钉子的建议,从而在地球上增加了一道中国标记。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所建议的阶名(大坪阶)第一次列入国际奥陶纪通用地质年代表之中,成为全球中/下奥陶系年代地层划分的对比标准。
汪啸风老师(右一)小憩不忘化石观察
让珍贵的地质遗迹世代闪光
长江三峡,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地层古生物研究的经典地区。为了保护这一地区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珍贵地层古生物遗迹,避免因大坝建设而使沿江两岸所出露的经典剖面和化石被水淹没,自1978年至2002年,汪啸风组织和带领中心的同志沿着老一辈地质学家的脚印,开展了“长江三峡生物地层学”、“长江三峡珍贵地质遗迹保护和震旦系-白垩系多重地层划分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等研究,不仅把珍贵的化石保存下来,还建立了长江三峡博物馆,使这里成为驰名中外的地层古生物科研、教学、科技交流和寻找油气资源的经典地区。
2001年开始,汪啸风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带领中欧联合团队,对分布在贵州喀斯特大山区深部的关岭化石群进行了为期十多年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008年《古生物学》杂志上。他还帮助地方政府利用所发现的化石,建立了原位保存的关岭化石群展示馆,进而发展成为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揭开了荒山变公园的序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展示两亿年前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的地质公园,打开一扇探索两亿年前海洋生物世界奥秘的窗口,其成果被收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教科书中。接着,他又以化石为纽带,帮助关岭与德国南部产有类似化石的霍恩厄赫县签订了双边伙伴关系协议,大大提高了关岭地方旅游业水平,受到当地政府的赞许。
汪啸风老师(左一)在野外工作
初心不改:一辈字和化石打交道
2014年以来,从75岁到79岁,一辈子都在和化石打交道的汪啸风牢记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按照一个老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针对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金钉子剖面暴露出的问题,开始了后金钉子时代的攀登。在以往30多年研究基础上,他又带领中心的中青年专家,开始对我国北方“吉林白山大阳岔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深入研究,并于2017年6月在加拿大纽芬兰举行的国际讨论会以及我国长春举行的“大阳岔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讨论会”和会后地质考察中,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小阳桥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上所保存世界上最早的浮游笔石和最完美牙形石谱系演化序列以及最新的化学研究成果。之后,才有了2018年向国际地科联的建议。
在这期间,他作为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组织全省古生物专家,编写和完成了《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以及《湖北化石》和《湖北古生物》两本专著,还先后帮助长阳县和松滋市完成《湖北长阳清江国家地质公园》和《湖北省松滋国家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的申报,并经原国土资源部批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