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自然博物馆:品味经典、时尚科学

2019-02-18 13:29:46

        如果你来到大连著名景区黑石礁,一定会在心里为这座矗立在海岸边的欧式蓝顶建筑贴上这样的标签:浪漫、时尚,科学与艺术的殿堂。没错,这就是大连自然博物馆给所有参观者的第一印象。

 

        1907年,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创办“地质调查所”,主要为是为掠夺我国东北矿藏资源服务的调查机构。1926年,随着标本的增多,先后更名为“满蒙物质参考馆”和“满蒙资源馆”。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苏联红军进驻大连并接管了该馆,更名为“东北资源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北资源馆”回归到中国人民手中。1959年,正式更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并沿用至今。

        1998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大连自然博物馆,正式入驻到现在的黑石礁景区,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里三面环海,风景宜人,博物馆外墙的海洋生物雕像与蔚蓝色大海相宜得彰,特色鲜明。亲近大海,体验自然,品味经典、享受知识,这已逐渐成为大连和外地游客来到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共识。

 

        新开放的大连自然博物馆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历史悠久、大型现代化自然史博物馆,收藏20多万件标本。现包括9个基本陈列展厅:恐龙厅、地球厅、海兽厅、海洋无脊椎与海藻厅、硬骨鱼厅、软骨鱼厅、湿地厅、东北森林厅、贝林厅。展览陈列以开放式景观为主,其中海洋生物、辽西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是馆内特色。另外大连自然博物馆还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较丰富的巴西桑塔纳鱼类化石的博物馆。

 

        热河生物群是大连自然博物馆于2000年开始进行的征集、研究、展示、教育一体的项目,期间征集的很多珍稀化石标本对探讨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和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为解决生命科学史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佐证,其研究成果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窝成聚集状态保存的34个幼体和1个成年个体组成的鹦鹉嘴龙化石标本是2003年首次报道,第一次以确凿的化石证据证明鸟臀目恐龙具有和鸟类一样的育幼行为。成果于2004年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2016年大连自然博物馆与美国宾州大学合作,对该窝鹦鹉嘴龙进行组织学、埋藏学和矿物学分析,首次在显微结构方面确立了种系发生趋势,获取了重要分支节点的生长特点,并对鹦鹉嘴龙抚育模式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近几年,大连自然博物馆开始对大连地区第四纪脊椎动物进行系统整理、发掘、研究和展示,这是继热河生物群后,又一重要的科研项目。随着项目的深入,大批重要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展现在人们面前。2015年,大连自然博物馆大连第四纪古生物学开放研究室创建,极大的帮助参观者了解本区第四纪研究情况并观赏标本,同时也成为观众参与科普互动、本馆成果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

 

        截止目前,大连自然博物馆仅在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就发表了近60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检索31篇。出版著作3部及科普图册各1部。建立2个新亚科,发现并命名18个新属,23个新种。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大连自然博物馆跻身国内比较前沿的学术研究行列,而且大大提高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大连自然博物馆在日本、加拿大、美国、韩国、香港、大陆内地等多地组织并参与10余次大型古生物化石展览,全面拓宽馆际发展空间,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多层面的项目合作。

        为了更好的分享博物馆最新的研究成果,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2006年,大连自然博物馆联合学校开展体验式自然课堂,用标本来讲述生物的故事,用展览来描绘自然的语言。2010年,大连自然博物馆再次推出“走进博物馆,探索大自然”系列公益讲座和科普活动,丰富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除此之外,大连自然博物馆运用新媒体传播效应,联合博物馆公众号和《大连晚报》制作了“身边的大自然”短篇原创科普栏目,并收录出版了《标本物语》、《海洋探秘》、《植物日历》、《鸟兽寻踪》趣味丛书,获得广泛好评,社会效益显著。

 

        历经百年风雨,如今的大连自然博物馆虽然在展览、科研、教育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她仍然以谦虚、包容、开放的姿态面对每一位来访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