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恐龙新发现!个头不大的徐氏亚洲暴龙,可能属于地球上最后的非鸟恐龙

2024-08-02 15:32:35

物种名片

亚洲暴龙Asiatyrannus

发现地点:中国江西赣州

生存时代:晚白垩世,6800万至6600万年前

物种体型:长约4米

物种食性:肉食性

物种分类:恐龙总目,蜥臀目,兽脚亚目

▼亚洲暴龙的头部复原及化石|图片来自《环球时报》

暴龙家族是恐龙王国的末代“皇族,曾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各个大陆上。在中国发现的暴龙类中,最有特色的是虔州龙古生物学家最近命名了与虔州龙生活在同一片栖息地的另一种全新暴龙类,表明不同类的暴龙也能共存共生。

 

 赣州小霸王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背靠南岭,群山环绕,自然资源丰富。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恐龙及恐龙蛋化石陆续在赣州被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白垩纪的大门。在赣州发现的众多恐龙之中,最著名的是“长鼻子”的虔州龙Qianzhousaurus),尽管属于暴龙家族,但是其长长的口鼻部完全不同于暴龙类典型的深吻型,而是罕见的长吻型。正因为虔州龙的独特外形,它还出现在热门恐龙纪录片《史前星球》之中。                                      

▼虔州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虔州龙的头骨线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TIP:

暴龙的头部依据吻部的特征划分为“深吻型”和“长吻型”两类。大部分暴龙科恐龙的头骨为深吻型,头骨前后相对较短,上下颌间距离高一些,看起来有点“方”,像霸王龙和特暴龙的头骨都属于这种类型。徐氏亚洲暴龙也属于深吻型。另有一部分暴龙科恐龙的头骨是长吻型,吻部狭长。这样的恐龙又被归为分支龙类。

2017年,在赣州市南康区沙河镇的一处建筑工地,工人们在清理碎石的时候意外发现了恐龙化石。听闻这一消息的浙江自然博物馆(现浙江自然博物院)立即派出专家赶赴现场,在确认化石真实性之后进行了采集,然后将化石打包运回博物馆,化石编号为ZMNH M30360。

▼发现于赣州的化石及线图|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在博物馆的实验室中,化石得到了进一步的清理,当近乎完整的头骨显露出现,古生物学家立即辨认出它是一种深吻型的暴龙类。除了头骨及下颌骨之外,化石中还保存了部分尾椎骨以及后肢骨骼。

▼亚洲暴龙的化石线图(黄色为发现部分)|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2024年7月25日,中国古生物学家正式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论文,将来自赣州的深吻型暴龙类命名为亚洲暴龙。亚洲暴龙的属名“Asiatyrannus”来自两个词:“Asia”(意为“亚洲”)+“Tyrannus”(意为“暴君蜥蜴”),意为“来自亚洲的暴君蜥蜴”。模式种名为徐氏亚洲暴龙Asiatyrannus xui),种名献给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院士,感谢他在浙江自然博物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以及在恐龙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

▼古生物学家徐星院士|拍摄:江泓

 

 吻短纵高善奔跑 

 

▼亚洲暴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亚洲暴龙的体型并不大,长度在3.5米至4米,臀高超过1.2米,体重在600千克左右。根据骨组织学的测量,发现的这只亚洲暴龙刚刚结束了快速生长阶段,因此体型上已经接近完全成年的恐龙,年龄大概是13岁。

▼对于亚洲暴龙骨组织学的分析|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根据完整的头骨及下颌骨,我们知道这只13岁的亚洲暴龙脑袋长47.5厘米,占全身比例很大。作为深吻型的暴龙类,亚洲暴龙脑袋的外形就是吻部较短、纵向较高,一双大眼睛位于脑袋侧上,能够同时向前看,形成双目视觉。亚洲暴龙脑袋上最恐怖的还是那张血盆大口,根据化石上保存有弯曲又锋利的牙齿分析,在强大咬合力的加持下,亚洲暴龙能够轻易咬穿猎物的皮肤和肌肉。

▼亚洲暴龙的头骨及线图|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亚洲暴龙除了脑袋大,身体也很健壮,而且还长有两条大长腿。正是靠着有力的双腿,亚洲暴龙能够快速地奔跑,身后的长尾巴则帮助它灵活改变方向。与后肢相比,前肢就要短得多,这也是暴龙家族标准的“小短手”特征。

 

 窃蛋龙的噩梦 

 

亚洲暴龙的化石来自南雄组(Nanxiong Formation)地层,地质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6800万至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它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后一批非鸟恐龙

前面提到的虔州龙也是在南雄组发现的,不过该地层中数量最多的还是窃蛋龙类,包括有斑嵴龙、赣州龙、南康龙、江西龙、华南龙、通天龙和冠盗龙等,它们的大小刚好在亚洲暴龙的捕食能力之内,所以成为亚洲暴龙最主要的猎物。除了众多的窃蛋龙类,还有大型蜥脚类,比如江西巨龙和赣南龙,不过这些大家伙就不在亚洲暴龙的“菜单上了。

▼窃蛋龙类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蜥脚类江西巨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虔州龙捕食窃蛋龙的复原模型   “恐龙大王”(PNSO)制作|拍摄:江泓

亚洲暴龙是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的深吻型暴龙类,系统分析表明它属于进步的暴龙亚科,与诸城暴龙、特暴龙及霸王龙是近亲,与白熊龙(Nanuqsaurus)的亲缘关系更接近。

▼亚洲暴龙的系统发生学位置|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亚洲暴龙发现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证明了暴龙类在白垩纪末期的亚洲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生活在同一栖息地中的虔州龙和亚洲暴龙在体型上有着明显的差距,说明它们占据不同生态位并具有不同的捕食策略,避免相互之间的竞争,而一些来自南雄组的零散牙齿似乎表明当时很可能还有一种更大更凶猛的暴龙类存在!

▼亚洲暴龙(B)与虔州龙(C)头骨的对比|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亚洲暴龙的发现与命名无疑增加了中国暴龙类恐龙的数量,同时也为研究暴龙类在白垩纪东亚的演化以及生态分布提供了重要的材料。